近日,一微博网友晒出了几张“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恶心玩意”“卑鄙小人”等辱骂言论,引发了不少网友激烈抨击指责和谩骂,一时登上各个热搜榜,这既击中了舆论对“巨婴”现象的关注,也引发了对“原生家庭”等相关热点话题的讨论。
从传播渠道上看,微博成为了该事件发酵的核心场域,主要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瞬时性及随意性扩大了话题的讨论空间,以致于从“留学生辱骂父亲”引发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留学生生活处境”等次生舆情,并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传统伦理、啃老等问题再次拉回公众视线,其原因是这些问题事关当今社会建设和中华文化传统及家庭伦理的传承,从而增加了事件本身的讨论度和反思性。
从传播者来看,中央媒体积极发声,且联动效应比较明显,正如央视网评论:“留学生嫌生活费少辱骂父亲,书真是白念了!”中国青年网评论:“不是所有的代际矛盾,都应归咎于“原生家庭”的责任。”归根结底,媒体的转发报道扩展了事件的覆盖面,同时其倾向性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舆论走向。
从传播形式来看,该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并非以纯文字的传统方式进行传播,而是以截图、短视频等形式作用于受众的多重感官,从而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和视觉感染力,更能引发受众的情绪,让舆论明显地偏向于为当事学生父亲站队,以及对学生不当言论的严厉批评,而在当事学生以正向的态度回应后,舆情渐渐处于平息状态。
总体而言,此次舆情事件对准了网友们关切的较为复杂、暧昧的社会话题,比如家境与留学选择问题、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等等,都成为了事件的讨论点和关切点。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的网络抨击也会增加舆情风险,比如该事件发生后,网友们扒出了该留学生过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动态和言论,极易产生网络暴力或人肉搜索。此外,在泛信息渠道的网络空间中,虚假信息也可能在网民对留学生的猜忌中大肆传播,进而成为舆情发酵升级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