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星巴克被媒体曝出江苏无锡两家门店存在篡改食材保质期、使用过期食材、偷偷上架所谓“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等碰食品安全红线的问题,让星巴克站上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舆论风口,在舆论倒逼下,星巴克虽然很快发布了道歉声明,并对涉事的门店停业整顿,但用“个别员工操作不规范”将责任最小化的切割做法,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星巴克作为老牌咖啡店,并非没有操作流程和作业标准,但本该严格遵守的规范不被执行,卫生标准得不到落实,卫生乱象还要靠外部监督曝光才能够发现,说明其卫生管理体系本身存在着严重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项大的民生议题,人民日报、央视网、澎湃新闻、检察日报等媒体此次事件的关注度也较高。针对本次食品安全事件,人民日报评论称,“金标准”并不能只是宣传的口号,“飞行检查”更不能沦为走马观花的形式。央视网在文中质疑称:星巴克对问题再现表示“震惊”,是反射弧太长了,还是戏精附体?是后知后觉,还是玩公关套路?由此不断加大网友的声讨力度,也顺势推动了事件发展的传播力度。
在星巴克门店被网爆存在食品操作违规以后,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星巴克频繁触碰食品安全红线#、#星巴克回应无锡门店食品安全问题#等话题冲上了热搜,从而引来了众多网友转发和讨论,如“请拿出三四十块一杯咖啡该有的质量”“真的良心坏透了”“其他的店铺根本不敢去细想”“星巴克滚出中国”“抵制星巴克”等观点占据上风,呈现出舆论走向一边倒,骂声一片。可以说,星巴克原本的高端品牌形象与此次掉价行为相比,俨然带给了广大网友巨大的心理反差。
总体而言,餐饮连锁行业是食品安全负面舆情中的老问题,此次星巴克被曝光除了给其自身品牌带来重创,辜负了消费者的期待之外,更是敲响了食品行业的“警钟”。由此,星巴克连锁餐企背后的绩效考核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可靠的食品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