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体验
首页 > 舆情研究 > 舆情报告
疫情之下,北京各高校疫情中的舆情该如何管理
发布时间:2022-09-05 07: 17 来源:舆情之家 作者:黄倩 2505
舆情之家 作者:黄倩 时间:2022-09-05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已覆盖各行各业。对于高校而言,持续的疫情冲击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打破了教学管理的常规安排,“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各大高校的最佳选择。在国家防疫工作要求的指引下,各高校遵从防疫规定进行校园防控工作安排,也对疫情时期积累的校园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交流互鉴。北京作为全国高校数量最多、且重点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各大高校的校园防疫管理由此成为了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疫情之下,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少北京高校对校园实行了封控管理,北京各高校的“封校”管理成为了舆情焦点。
 
  一、北京高校疫情防控舆情的成因
 
  一是高校作为封控管理场域的特殊性。新冠疫情给全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场域中有着不同的社会主体、集体氛围、规章制度等等。对于高校而言,校园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高度集中区域,一旦发生病毒感染,疫情将会在集群中形成裂变式爆发传播。此外,校园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域,学生在校园内外的随意出入将把社会面的疫情传播风险带入校园。因此,高校疫情防控管理的相关动态也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
 
  二是学生作为舆论主体的特殊性。以高校封控及校园疫情管理为中心话题,舆论主体大多由高校学生组成。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校园疫情管理措施和学生密切相关,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活动自由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他们更乐于在网络空间来表达看法和自我诉求,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够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平台上,北京高校学生在#被封校的当代学生# #封校日记# #大学生# #大学生的日常# #被封校的当代学生# #高质量大学生#等话题中进行网络互动,推动了北京高校疫情管理的话题集中。
 
  三是多重媒介作为舆论传播空间的特殊性。随着舆论环境的多样化,关于北京高校疫情防控管理的信息在各大媒介空间中进行传播,“两微一端一抖”不仅成为高校官方信息的发声平台,也成为舆论探讨的场所。与此同时,不同媒介平台中各异信息的重合、碰撞又会加大网友们对事实的认知困惑,这又推动舆情的发展和公众对妥善处理方式的追问。此外,多重媒介的集聚效应也会加强舆情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北京高校封控管理的问题
 
  校园封控并不是一“封”了事,而是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管理。北京高校在疫情管控中也会出现负面舆论声音,负面声音重叠则会加大舆论漩涡,影响校方的形象建设,引发学生躁动情绪,增加校方管控难度。
 
  一是过度防疫成“刺点”。此类问题在北京高校疫情防控当中时常出现。北京多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封校管控,封校与日常外出、实习、放假等都造成了一定冲突,由此也易产生舆论争议。比如在微博平台上,有网友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禁止学生进出表示不满,认为“学生都有健康宝绿码、无接触史、符合防疫规定,为什么学生不让进出,看病都受到阻拦”。舆论认为,此类过度防疫存在形式化、教条化的弊病,而对学生的接受度、防疫可行性则考虑欠缺。
 
  二是缺乏管控引争议。除了过度防疫引发学生的吐槽外,缺乏防疫管控也成为负面舆论重点。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师生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及大学生的易动性,导致校园疫情管理的难度甚于其他单位。因此,各高校需更加重视校园疫情的预防与控制,保障学生的安全与日常活动的有序开展。消极对待疫情防控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比如有网友针对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消极管理发表了“中研学生目前管培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希望导师能够慎重考虑”“没有学校管的弃婴,每天在高危环境中上班,我好害怕”等言论。同时,部分阶段防疫措施是否严谨的问题实际上与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群体的理解不到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易让学生产生偏见与敌意。
 
  三、北京高校疫情应急管理的措施
 
  对北京高校疫情期间的舆情监测后,根据正、负舆情发展的两个方面进行考量,“软硬兼备”成为了校园封控管理应有之义。“硬”即高校在校园封控管理需要规范化,“软”即高校在进行校园封控管理中需要具有人情味。
 
  一是规范化条例做保障,校园封控管理有效性高。疫情之下,高校封控管理是刚性要求,规范化、制度化的疫情管理措施是保证学生安全的“硬性”手段。从规范化视角下,高校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疫情防控保障体系和疫情防控应急体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细致考量,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标准化管理制度。在宏观层次上,有措施保障,在微观层次上,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比如对课程学习安排、日常生活活动、外出实习等方面都需要针对具体事件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范性文件。
 
  二是筑牢心理防线,加强学生心理防疫教育。纵观网络空间中的对于高校疫情管理的负面舆情,大多数集中于高校学生对校园管理的吐槽,如防控举措学生和教职工执行标准不一、占用学生放假时间上课等等,这导致部分学生群体产生了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因此,要认识到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是国家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而言,关注学生的心理自助与疏导至关重要,加强学生心理防疫教育是高校战“疫”的关键环节。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重点关注,同时发布高质量、高准确性的文章来增加防疫心理健康安全知识。
 
  此外,筑牢心理防线还需要管理措施富有“人情味”。北京工业大学为师生准备了54万个医用口罩和300余瓶消毒液,守护师生防疫安全。中国人民大学为每位在校师生赠送20G免费流量,满足近期线上教学中的校园网流量需求。北京科技大学也将全校师生校园网免费流量上调至每月100G,帮助师生更好适应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等应用场景。疫情之下,高校学生心理的安全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是重视封控舆情管理,“线上+线下”双向配合。疫情让高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常态化教学,疫情管控也要“线上+线下”双向配合。面对北京各高校的疫情措施,网络声音起到了信息传达、舆论监督、表达诉求、情感转移等多种作用,北京各高校在疫情防控中的优秀表现和不足之处均以舆论的形式增加了可见度。那么,在舆论强大的推进作用下,高校也需要加强舆情监测与舆论回应意识,既要在线下拥有完备的管控措施,也要有线上的信息支持,比如做到信息的快速传达,堵住信息缺口;加强学生对疫情了解,缓解心理压力;增加校生互动,解决学生诉求;重视正面舆论引导,带领学生树立做好科学防疫、健康规律的生活观念;讲好中国疫情故事,提升学生思想品德。
 
  结语:
 
  综合目前的疫情形势来看,北京高校疫情防控仍是2022年下半年舆论关注热点,高校疫情防控在沸腾的舆论场上更具压力和挑战。北京作为首都,是首善之区,是大学生最多、重点高校最为集中的地方,北京各高校疫情防控既要坚决、严谨、细致,又要因地因时因情制宜,进行管理创新,实现疫情防控的科学性、规范化、效率性、人性化的融合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疫情防控可以通过技术赋能,让高校疫情防控拥有更多可能性,高校也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疫情之下新的教育形式和信息传递模式。
分享到:

上一篇:长沙医学院被要求补税3亿引发争议

下一篇湘潭大学清退2263名学生引热议

在线客服